|
  • 他山之石
  • 攀枝花市仁和区:“乡村党课”有听头 农村“闲人”成“忙人”
  • 发布者:超级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25日     浏览:3805
  •  

    近段时间,攀枝花市仁和区总发乡立新村村民张发财忙得很,不仅要照看家里的芒果林,还要去听党课。“以前有空去打牌,现在有空就去上课。”张发财说。

    从“闲人”到“忙人”,张发财的转变要从仁和区“1+1”模式党课下乡说起。

    党课上到田间地头

    身为仁和区委党校副校长、仁和区“新农校”校长,赵家华今年也很忙。上半年,他带队走进乡村讲了19期党课,而且每个星期都要下乡对学员进行至少2次回访。

    7月9日,赵家华再次来到总发乡立新村第二村民小组回访,指导村民防治芒果“水泡病”。尽管很忙,他却乐此不疲。

    近年来,仁和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素质不断提高,但他们带领村民致富、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能力还有待提高。2011年,仁和区委决定在区委党校设立 “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将党课课堂搬到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家门口,搬到田间地头,为农村建设培养更多人才。当年10月30日,仁和区“新型农民培训学校”正式挂牌。

    “乡村党课”上,“新农校”的教师们采取“1+1”模式,将国家的大政方针、党的知识宣讲和农业实用技术、脱贫致富技能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并把培训对象扩大到农村普通党员和群众。此举不仅延伸了党校的职能,还提高了农村党员群众的参与度。每次上课,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七八十人听课,“乡村党课”的课堂常常爆满。

    “摇篮”培育新型农民

    “以前赚钱靠运气,现在赚钱靠技术。”张发财一边翻看借来的党课笔记一边说。

    张发财家种了几亩芒果树,以前由于管理不善,芒果树只开花不结果。他靠种菜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闲下来就找人打牌混日子。“新农校”走进立新村后,张发财出于好奇去听了一堂课,不料收获颇多。从此,只要“新农校”的老师来村里讲课或回访,张发财就会跑去听,偶尔落了一堂课,他也要四处借笔记补上。凭借从“新农校”学来的芒果科学栽种与管理办法,张发财终于让自家的芒果树结果了,家里的日子也过得红火起来。

    “把党课上到田间地头,不仅让农村党员群众学到了更多实用技术,而且提高了他们的政治素养和文化修养,加强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仁和区委党校党总支书记、常务副校长乔宝说。

    截至目前,仁和区已在7个乡镇开办“新农校”课堂,仅今年上半年就培训农村学员1000多人,推动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在农业产业化、建设新农村等方面主动作为,培育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守法律”的农村党员和新型农民。该区计划逐步把“新农校”课堂办到全区所有乡镇,实现全域覆盖。

     

基层党建 | 干部工作 | 人才工作 | 远程教育

© 版权所有 中共桐庐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