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川街道农办主任何兴华
县城柴埠区块征迁改造项目是今年我县“百万拆迁”第一仗。都说拆迁工作是“天下第一难事”,但我始终觉得,办法总比困难多,尤其是在和拆迁户的沟通中,只要坚持“用政策暖心、用真情动迁”的理念,一定会得到群众的支持。
县城柴埠区块于1月24日起正式动迁,我所在的拆迁二组共有93户拆迁对象,签约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我知道只有百折不挠的工作态度和脚踏实地的工作方式才是唯一的出路。为引导拆迁户在第一阶段签约腾空,享受政策的最大优惠,我和组员们加班加点,挨家挨户上门,耐心细致地和每个拆迁户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倾听他们的内心想法,不厌其烦地宣传解读政策,并反复计算经济账,分析利弊,解疑释惑。
这期间,大部分拆迁户因为白天都外出干农活或打工,我们只能在夜幕降临之后和他们面对面地沟通,持续到半夜三更也是常有的事。对于一些长期在外的拆迁户,我们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多次联系,给他们解读政策。虽然效果不如当面交谈,但是我不愿放过任何一次沟通的机会。
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每家每户的实情都不相同,有的更关心选房,有的更在乎子女上学,有的则更关注补偿……为了避免“一刀切”的工作方式,我和组员们就一起认真分析,做到一户一方法。尤其是对重点户和可能滞留户,花费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去分析、沟通,帮助他们消除思想顾虑,尽可能地解决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并在取得他们同意的基础上,开展准确细致的资产评估,为签约打下了扎实基础。
随着3月1日的到来,众多村民纷纷前来办公室签约。当我看到他们高高兴兴地在合同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时,心里悬着的石头渐渐落地了。但是,仍有部分拆迁户由于对政策理解不够、旁观心态较重等原因,依然不愿签约。在签约的关键时期,我通常每天只有四小时的休息时间,甚至有五、六个夜晚是通宵达旦地连续和拆迁户交谈,谈得喉咙干了、嗓子哑了,吃颗药、喝口水,继续进行……这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皇甫玉平。
每天晚饭过后,我就主动找他交流,或是只身前往,或是在办公室;或是交流拆迁工作,或是拉拉家常;或是个把小时,或是持续到凌晨……经过前后近40次的沟通,他终于在5月14日晚下定决心签约了。那时,我总算长舒一口气,因为93户拆迁对象都完成了签约,我们二组成了最早完成任务的小组。
现在,我们和拆迁户们还保持一定的联系,关心他们的生活,希望他们在搬家之后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生活。看到拆迁户的生活都很安定,我心里也很充实,而回想起当初的日日夜夜,当时的苦都变成了甜。拆迁工作虽然苦虽然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这一切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