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瑶琳镇桃源村,外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大名鼎鼎的旅游胜地——瑶琳仙境。可在当地村民眼里,除了瑶琳仙境这张金名片,更让他们自豪的是,村里有位靠得近、叫得应、信得过的“老娘舅”。
这位“老娘舅”名叫王关金,是一位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有着33年党龄的村民。家住洞前的他,不在家安享晚年,却爱好管别人鸡毛蒜皮的“闲事”,每天在村里来来回回,一管一个准。正如他说的,到老还能干点事,是一种福气;村里人则说,有这么一个可爱可敬的“老娘舅”,这才是村里的福气。看来,王关金不但老有所乐,而且也温暖、感动着村民。
68岁的沈关木老人,常年生病,夫妻离异,生活困难,由于行动不便一直没申请办理低保。王关金得知后,立马帮着联系。咨询政策、收集材料,一趟趟来回跑,顺利帮老人办出了《低保证》。
当年在读大学的于军,每年学杂费要万余元,大四那年家里造新房无力支付学费,王关金主动提出帮他担保去银行办助学贷款,后因年龄太大不能担保,王关金便叫来儿子帮忙,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类似这样的小事数不胜数。王关金不但经常走家串户,热心帮助村民,而且对村两委的中心工作也给予大力支持。
“我对王关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2011年,他主动加入村里的拆迁队,起早贪黑,兢兢业业,工作的成效有目共睹,而且从没听他喊过一声累……”村委主任刘柏荣夸起王关金来头头是道。
全村共有百余户农户的房屋涉及拆迁,工作难度可想而知。王关金参加拆迁队后,不分昼夜地忙碌,走东家跑西家,掏心掏肺地做宣传动员工作。为说服拆迁农户配合,他甚至还把大家叫到家里来,并做好饭菜款待他们……每当他匆匆扒上几口饭就出门时,老伴总笑他:“比国家主席还忙。”
奔波忙碌的日子一天又一天,有人开始说他傻,同时,有些亲戚也不是很理解他,甚至骂他的都有。可他没有停下脚步,因为他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为群众服务当作自己的义务。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份坚定付出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对王关金的工作有了理解与支持。这不,村民王昌林就是其中一个。
“当初要是没有老王,我们也许还住在大山里面呢,哪比得上现在。”王昌林乐呵呵地说。他的新家,一幢新颖别致的三层小洋楼,宽敞的农村庭院,很是精美。他还用空闲的房间办起了农家乐,额外增加了一笔经济收入。说起今天的幸福生活,他对王关金感激不尽。
有了村民的理解与支持,拆迁工作进展顺利。“我们一个半月时间,拆掉了80多户人家。能有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像王关金这样一群热心公益事业的党员的共同努力。真希望这样的‘老娘舅’越来越多。” 村委主任刘柏荣说。
这一桩桩小事,并不是惊天动地的感人事迹,更称不上豪情壮举,却如春风沐雨般地温暖人心。滴水成河、聚沙成塔,无数像王关金这样默默无闻的“老娘舅”,成了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