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多了一面锦旗!老张啊,你的名气都赶上明星哩!”南门社区的居民潘奶奶经常会到社区“楼下书记”的办公室内聊聊家常,听一听张生良与其他几位“楼下书记”最近正在忙些什么。这不,办公室墙上多挂上了一面锦旗,好奇的潘奶奶就想打听打听,又是怎样的一个热心故事。
锦旗上写着“高风亮节无私奉献”,落款人则是来自瑶琳镇的陈光贤。
原来,瑶林镇的金光银、余金来、陈光贤等多位村民因为早年是精简下放人员,2011年7月省里出台了对精简下放人员每年6000元经济补助的相关政策,可是因为缺少原始凭证,他们直至2015年9月份都未补到这笔钱款。
“这件事的关键是缺少原始凭证,你们可以先去县档案馆找,如果档案馆找不到再去部门找。”张生良说,别看是几千元的补助,可是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来自政府的关心与认可,这个“忙”是一定要帮的。
经过各方努力,有4个人的原始凭证找到了,补助款项也都顺利到位。“这次要是没有‘楼下书记’的帮助,还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拿到补助呢!”陈光贤说道。
表示感谢之情的锦旗,已经挂满了“楼下书记”的办公室,不少锦旗的背后,都是“楼下书记”坚持不懈、为民化解的真心。
2015年8月25日,桐君街道阆苑村村民郑小明感激地将一面写有“为民排忧,替民解难”的锦旗交到“楼下书记”张生良的手中,感谢其为解决自己的难题多方奔波、多次调解。
2014年3月,郑小明因白内障到医院医治,结果在手术过程中出现问题,经过术后补救,郑小明还是双目失明。但该事件牵涉到手术过程中郑小明动弹了一下,导致下刀有偏差造成了手术失败,双方责任难以确定,调解陷入僵局。
张生良听过了双方说词,认真分析案情,综合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后,为其找了律师,并且通过长达一年多的努力,协调了10余次,最终达成了协议。
从社区居民到全县群众,“楼下书记”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广,这个来源于基层的自治组织,也取得了非凡的成效。
2008年,南门社区建立了“党支部书记轮流值班制度”,通过轮值服务与居民面对面交流,为社区群众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久而久之,居民对“楼下书记”的认同感也越来越强。如今,“楼下书记”规模越来越壮大,形成了一支常年坚持为民服务,弘扬志愿精神的队伍,更在其他社区“落地开花”。
多年来,南门社区“楼下书记”记录的各项工作内容已经放满了整整一个柜子。每当居民来访,事无大小,“楼下书记”都会一一记录下来,能及时解决的,就绝不拖拉,暂时无力解决的就整理上报,下情上达。
近年来,已经搜集社情民意1500余件,调解各类矛盾纠纷500余起,其中包括反映问题、政策咨询、寻求帮助等。“有什么闹心事儿,先到楼下找‘书记’”,社区居民的这句口头禅,充分说明了他们对“楼下书记”的信赖,对“楼下书记”工作的认可。